众所周知,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地球,陆地面积仅占29.2%,其余70.8%是海洋,但能直接用的只有陆地上的淡水,而淡水资源仅为全球总水量的3%。就整个地球来讲,海洋是水之源;就陆地而言,森林是陆地水之源。
因为森林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统一整体,它的上层是高大的乔木,下面是小树和灌木,灌木下面是耐阴的草类,草类下面是苔藓、地衣、菌类,再下面是枯枝落叶层。它像海绵那样绵软疏松,能涵养大量水源,其吸水量相当于自身重的2-4倍。树木的根深深扎入地下,密如蛛网,每一条根都宛如一个吸水器、贮水囊。因而每公顷森林可蓄水300立方米以上,3333公顷森林的蓄水量可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。即使在干旱季节,林区的沟沟岔岔,仍有细水流淌。据测定,枯枝落叶层5厘米厚的林地,可减少径流60.1%,减少冲刷80.6%,故无林地水土流失是有林地的22倍。辽西和辽东同是山区,辽西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,辽东是1000毫米左右。然而,辽西流入大海的水却比辽东多一倍,其原因就是辽西荒山秃岭多,植被差,使本来就很少的降雨量中,有87%被流失掉了。
在林区,即使是在大雨天,其降雨也会被截留和渗入地下,土壤表面很少有冲刷现象,谷底仍是溪水细流,涓涓清盈,无浊流翻滚,泥沙俱下之状。正如宋代大学问家朱熹为其故乡福建尤溪县题写的名句: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唯有源头活水来。”然而它只揭示出了清澈的水来于源头,但并未指明源头在哪里。如果予以补遗的话,不妨可以这样说:“源头活水来何处,来自深山密林中。”由此可见,造林就是造水,兴林才能兴水。如果说水是农业的命脉的话,那么森林则是陆地水的命脉。哪里有森林,哪里就有水;相反,哪里失去了森林,哪里就会干旱。森林是陆地水之源。要想得到更多的水,那就必须造更多的林。
因此,治水工作应从传统的、单纯的“堵截”和“疏导”的观念中摆脱出来,树立起现代的治水观。现代治水观是以减少流入大海的无效水,增加陆地的有效水为目的的。要做到这一点,就要治源与治流相结合,重在治源;治上与治下相结合,重在治上。“水是一条龙,从上往下行,治下不治上,早晚一场空”。就是说不抓根而抓节,不抓源而抓流,不治本而治标,则越抓水越少,越治越贫穷。
治水要从根源上治,才能获得最佳效益。而植树造林,增加植被,绿化荒山,实现山青水秀,这才是治水的根本所在。